A:察举制的内容:元光元年(前134年)实行,最初由董仲舒提议。一年一举,郡国各举孝、廉一人。“元光元年臣瓒曰:‘以长星见,故为元光。’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师古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武帝纪》)
B:升迁方向:先在郎署任职,再迁尚书、侍中等,或外迁县令、长、丞、尉。
4、特举
公卿郡国举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另有上书拜官法,田千秋上书言事,由郎超升为丞相。
5、立太学
太学学生可免除本人徭赋,随五经博士受业。学成考试后,按等第隶用。令郡国皆立学校官,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蜀郡太守文翁。
6、作用
另有征召制。
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1、背景
2、武帝与窦太后的斗争
武帝采纳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窦太后则把鼓吹儒学的官员赵绾、王臧下狱。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齐备。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田蚡为相,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延揽儒生数百人。
4、影响
5、霸王道杂之
儒表法里: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重用酷吏和兴利之,与儒家原则相低触。律令条文大增。官吏大多是儒法兼综。董仲舒也因“明习文法”受到重用(《春秋决狱》)。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的“盐铁之议”,是基层儒生与文吏桑弘羊的辩论。从表面上看,儒生胜,桑弘羊败,但具体政策上,一些垄断性的财政措施仍未废止。以后的宣帝也仍“霸王道杂之”。这种精神以后为历代王朝继承。
十一、开疆拓土
1、北伐匈奴
A:决战的开始:元光二年(前133年);聂翁壹;马邑。
B:第一次战役: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夺回河套。设朔方、五原郡;徙民。
C:第二次战役: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攻匈奴右翼。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汉徙其于西北边塞之外,设五属国。在其故地设河西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交通。
D:第三次战役: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临瀚海,匈奴主力远徙西北。占领逆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河西走廊安全。
E:建亭障烽燧,开渠屯田:令居至敦煌;敦煌至盐泽(罗布淖尔)。张掖居延戍卒遗存的简牍文书,迄今发现者达三万余枚,称居延汉简。
F:恢复和亲: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嫱嫁呼韩邪。汉匈百余年的战争真正结束。
2、通使西域
A:西域概况: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天山以南有几十个小国,主要有楼兰、龟兹、疏勒、于阗、焉耆、莎车等。以北为乌孙人建立的政权。更西的中亚诸国有大宛、大月氏、大夏等。
B:张骞通西域:建元三年(前139年)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凿空”。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中亚诸国使者来到长安。西域、中原连为一体,交通线即“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C: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元封三年(前108年)王恢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李广利击大宛。
D:设立机构:征大宛后,在轮台、渠犁设使者校尉领护,这是在西域设行政机构的开始。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治乌垒城,护南北道各国,诸国与汉的臣属关系至此确定;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在车师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和防务。
3、南平百越
A:百越概况:东瓯(浙江)、闽越(福建)、南越(广东)。半独立政权,为汉藩属。
B:对百越的用兵: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遭闽越所攻,内徙江淮。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杀越王赵兴、汉使反;汉将路博德、杨仆于次年灭之,置九郡。闽越与南越同反,汉军进击。元封元年(前110年),闽越诸将其其王降。
4、通西南夷
川南、西南和云贵地区的民族。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前往招抚。张骞在中亚曾发现邛竹杖和蜀布,据说得自身毒(印度),建议经西南夷开辟道路通印度。设郡县。云南晋宁石寨山滇人墓
5、东定朝鲜
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杨仆、荀彘破朝鲜,设乐浪四郡。
第四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一、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变与“昭宣中兴”
1、统治后期的社会危机:豪强;自耕农;“沉命法”
2、巫蛊之祸与轮台罪己诏:征和二年(前91年);江充(兴利)、太子刘据(守文)。四年,武帝否决在轮台屯田建议,下诏罪己。富民侯田千秋;赵过代田法。
3、昭宣中兴:霍光
史料: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武帝后元二年)
二、元、成、哀时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外戚专政,官吏敛财:王氏、张禹、董贤
2、商人势力膨胀
3、自耕农破产:有七死而无一生
4、农民、铁官徒起兵:申屠圣、苏令等人。
5、限田、限奴婢之议:哀帝时师丹提出。孔光、何武。
三、王莽改制
1、上台的背景
A:谶纬盛行。“谶”是用诡秘之语暗示“天命”的一种预言,往往附有图,亦称图谶。“纬”与经相对,专指假托孔子之名用诡秘语言解释经书的著作。
B:易代思潮盛行:甘忠可。“陈圣刘太平皇帝”;“太初元将”。
C:复古思潮盛行:恢复上古礼议制度。
2、王莽篡位
A:家庭背景
B:个人条件
C:篡位过程:平帝元始元年(1年),号安汉公;四年,宰衡;五年,立刘婴为帝,自为“假皇帝”、“摄皇帝”。居摄三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3、王莽改制
A:“王田”、“私属”制
B:“五均、赊贷与六筦”政策:在六城市设五均司市师,收工商业税。五均加专营为六筦。
C:更改币制:先铸错刀、契刀、大钱、小钱等新币,又颁行“宝货”。
D:统一度量衡:
E:改官名、地名
F:在处理边疆关系方面,大肆更张。改王为侯,改玺为章,改高句丽为下句丽。
4、改制失败
第五节 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一、刘秀称帝
1、绿林、赤眉起兵
A:绿林军:王匡、王凤;22年,立刘玄为帝,更始政权;昆阳之战;23年灭新莽。
B:赤眉军:樊崇;刘盆子;25年入关中,灭更始。28年,被东汉军击溃。
2、刘秀起兵
A:舂陵军:后归入绿林军
B:在河北的发展:击败邯郸王郎;铜马帝;25年称帝于鄗(音浩,河北柏乡)。
3、统一全国
A:平定北方:建武五年(29年);睢阳刘永;渔阳彭宠。
B:平定西方:建武九年;陇西隗嚣;河西窦融。
C:平定西南:建武十二年;巴蜀公孙述。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