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网校!

学习乐园-网校学习乐园

自考 成人高考考研 中小学教育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历类考试 > 考研 >

2019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至汉代知识点框架(6)

B:《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内有《二年律令》、《奏谳书》。前者为吕后二年以前发布的汉初律令的部分内容,共有27种律和一种令;后者是议罪案例的汇编,其中有汉高祖时郡县上报廷尉的16
2019考研新手(备考规划+考研公共课+四六级)【1元爽学班】
  

  B:《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内有《二年律令》、《奏谳书》。前者为吕后二年以前发布的汉初律令的部分内容,共有27种律和一种令;后者是议罪案例的汇编,其中有汉高祖时郡县上报廷尉的16件疑难案例。反映汉初法律大量继承了秦律的内容,只是量罪处刑较秦缓和。

  3、继承秦的户籍与赋役制度

  A:户籍:年龄、体貌、更籍、财产。

  B:赋役:田租。“至秦则不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

  4、继承秦的兵制

  A:中央军: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

  B:地方军:材官和骑士由郡守、郡尉掌管。

  C:兵役:“(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

  5、历法

  “(秦)自为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尚黑。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

  二、文景之治

  1、对秦政的反思

  陆贾著《新语》,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认为以暴力得天下,必须改用宽缓手段治理天下。《无为篇》、《至德篇》是“无为而治”方针的总结,其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

  2、无为而治的表现

  A:恢复经济:士兵归乡务农;按爵授田宅;一段时间内免除徭役;流亡者各归本土,归其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者免为庶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抑制商人。

  B:与匈奴和亲:白登/平城之围;娄敬;冒顿(音末毒)单于;开放关市。

  C:任用“重厚长者”为官:萧规曹随

  D:约法省禁:惠帝、吕后废秦“挟书律”、“妖言令”、夷三族等苛法。

  3、无为而治的性质

  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但扬弃了道家消级、悲观的思想,对仁义、道德、贤能、知识也不再予以否定,说明吸收了儒、墨的思想。适应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有助于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

  4、文景之治(注意连续性)

  文帝、景帝时期,继续“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称“文景之治”。

  A:经济方面,轻徭薄赋:田租;算赋、口赋、献费;力役(践更与过更);“弛山泽之禁”;除过关用“传”制。

  B:法律方面,轻刑慎罚:以笞刑代肉刑;废“收孥相坐律令”、“诽谤妖言之罪”改不定期刑为有期刑。缇萦

  C:边境政策方面,和亲、安抚。南越王赵佗撤帝号,重为汉朝藩属。

  D:提倡节俭。

  结果与影响:户口增繁息,小农发展;粮价回落,国库收入增加。统治巩固。减免田租,地主获利;入粟拜爵,商人政治地位提高。助长兼并势力,加剧社会矛盾。

  史料:

  1、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

  2、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

  第三节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一、削弱王国势力

  1、诸侯王的状况

  A:异姓诸侯王:七个。只有长沙王得以保留。

  B:同姓诸侯王:辖地39郡,中央只有15郡。中央任命丞相,王国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文帝即位,同姓王势力更大。

  2、文、景削弱诸侯王的措施及结果

  A:众建诸侯:贾谊《治安策》;文帝16年(前164年),分齐为六,淮南为三。

  B:削藩策:晁错;景帝3年(前154年)削藩。

  C: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为首,“诛晁错,清君侧”。周亚夫。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继续损黜王国官制及职权,诸侯王不治民。中央集权巩固。

  3、武帝的措施

  A:推恩令:主父偃。

  B:左官律与附益法:淮南王刘安、衡山王赐被告谋反,武帝颁此律。

  C:酎金律:

  结果:“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对中央威胁解除。统一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二、削弱丞相权力

  1、武帝前丞相的权力:曹参与惠帝;申屠嘉与文帝;田蚡与武帝。

  2、由列侯为相到拜相封侯:公孙弘

  3、中(内)朝官的形成(注意史料题):入宫侍从左右,参预决策,与外朝对应。霍光录尚书事。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俱上书曰……

  三、设刺史,察地方

  1、监察区的划分:13州部。

  2、刺史的地位与监察标准:六条问事

  3、司隶校尉:最初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兵,察三辅、三河、弘农。

  四、任酷吏、严刑法

  1、迁徙、打击豪强与游侠。

  郅都、宁成;张汤、杜周。朱家、剧孟、郭解。

  2、律令的繁杂:

  惠帝时、叔孙通撰《傍章》。武帝时,张汤撰《越宫律》,是警卫宫禁的法律规定;越禹撰《朝律》,是诸侯百官朝会制度的法律规定。律令359章、大辟罪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死罪判例)13472事。

  五、加强中央军力

  1、汉初的军队

  A:兵役和徭役结合:男子服兵役两年。服役一月,称“更卒”,或在本县,或在外地,称“践更”;不愿服役的可纳钱300,使人代役,称“过更”。

  B:地方军:材官、楼船、骑士称正卒;都试。发郡国兵用虎符。

  C:中央军:北军守京师,多由三辅选调,由中尉率领。南军卫皇宫,多由郡国选调,称卫士,由卫尉率领。另有郎中令率领的侍从皇帝的郎。

  2、武帝增加中央军力

  A:八校尉:建屯骑、步兵等七校尉,常驻京师,统于原有的中垒校尉,隶于北军。

  B:期门、羽林军:选三辅、陇西、天水等六郡“良家子”充当,归郎中令掌管。为名将摇篮。将从军战死者的子孙养于羽林军中,称“羽林孤儿”。

  六、统一货币

  1、西汉前期的币制:

  货币混乱,大小不一,私家盗铸,影响交换,不利于国家统一。

  2、武帝改革币制:

  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禁私人盗铸,取消郡国铸钱权利,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五铢,又名“三官钱”。行用700年。

  七、筦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

  1、盐铁专营:大盐商东郭咸阳、大铁商孔仅主持,在各产地设盐铁官,隶属于大农。

  2、均输法:调剂运输,由桑弘羊主持。郡国设均输官。

  3、平准法:平稳物价,在京师设平准官。

  八、算缗与告缗

  1、算缗:主要针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

  2、告缗:杨可主持告缗,杜周处理案件。

  九、行察举,立太学

  1、汉初任官制度

  A:任子

  B:赀选

  2、察举的渊源

  A:孝弟力田:惠帝以来实行。

  B: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实行,对象为官吏。

  3、察举制的推行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