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曶鼎:中国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为贵族曶(或释舀)所做的礼器。1778年清代学者毕沅所得,晚清毁于兵火,仅存有铭文拓本,存380字。铭文共3段。第一段记述周王命曶继续祖考,任卜官之职。第二段记述曶先用“匹马束丝”, 后改用“金(铜)百锊”,向贵族效父赎买5名奴隶之事 ,是发现的记载西周奴隶价格的唯一史料。
第三章 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前221年)
第一节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剥蚕抽丝)
一、生产力的发展
1、铁器的使用:春秋末至战国初,广泛使用铁器,锻造“熟铁”,冶铸“生铁”。可以深耕。
2、牛耕的使用:
3、施肥、人工灌溉的发展:楚孙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槔”。
4、农学著作出现:《管子·地员篇》记载土壤知识;《吕氏春秋》强调深耕熟耨。
5、农产量提商:魏国平常年景亩产1.5石。
二、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
1、魏惠王开大沟:引河水入圃田泽,又引之到大梁。
2、魏襄王邺令西门豹开渠引漳水灌溉邺地
3、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开都江堰
4、秦用郑国开郑国渠
三、田制、税制的变化(井田制崩溃的过程)
1、春秋的变化
A:从换土易居到辕田制(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区休耕)。
B:从共耕公田到废弃公田。
C:从劳役地租发展到实物地租。前645年,晋“作爰田”(把土地赏赐给百姓);齐桓公“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表明承认私田合法),前590年鲁“作丘甲”(兵役、军赋负担者由国扩大到野)。
2、战国的变化
A:实行授田(行田)制:对象为平民;性质为国有;数额为百亩
B:农民承担田租和力役:田租为十一,并交刍稿。
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战国官府手工业分工细密,有木、铜、玉、陶等工种;冶铁、纺织、煮盐、漆器发展、发达。民营手工业。
2、商业
A:商人:春秋出现独立富商;战国商业交换兴盛,商贩为业者相当多;
B:金属货币:春秋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战国各国均有自己的货币形式,楚“郢爰”。
C: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渐趋一致。
D:高利贷资本活跃:
E:城邑成为交换中心:春秋为政治中心,战国为政治、商业中心的合一。
五、城市的发展
临淄、武阳/燕下都、郢、陶。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一、改革、变法的背景
1、经济的发展
2、兼并战争的发展
二、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春秋)
1、经济方面:
发展农业,相地而衰征;加强对冶铜、制铁、纺织等手工业的管理;设市场,加强控制市场物价。
2、政治体制: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