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新东方在线给大家整理2019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至汉代知识点框架,请参考: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第一节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粗糙、一百余万年至一万年、三百余处遗迹、群婚→班辈婚→族外婚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
1、元谋人:1965、云南元谋、170万年
2、蓝田人:陕西蓝田、80万年至60万年
3、北京人:1927、房山周口店龙骨山、70万年至20万年、直立行走、用火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智人/古人,二、三十万年至四、五万年)
1、大荔人:陕西大荔县甜水沟,20万年。
2、丁村人:山西襄汾县,10万年。
3、许家窑人:山西阳高县,10万年。
4、长阳人:湖北长阳县。
5、马坝人:广东曲江县。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新人、氏族公社开始产生)
1、山顶洞人:1.8万余年、黄种人特征、骨针(缝纫)、燧石(人工取火)
2、河套人:内蒙古乌审旗
3、柳江人:广西柳江县
第二节 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
由狩猎、采集到锄农业、畜牧业;磨制石器使用广;陶器发明、使用。
一、仰韶文化
新石器中期;河南渑池县、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黄河中游;半坡遗址。
同期另有长江下游河姆渡、黄河下游大汶口、东北辽宁红山文化。母系氏族公社
二、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晚期;1928、山东章丘龙山镇、5000—4000年。
长河下游则有良渚文化:1936年,浙江余杭县良渚,玉器为主,5000——3700年。
工具进步;家畜种类增多;制陶术进步,冶铜业出现。至晚期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形成。与夏、商文化有继承关系。
第三节 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时代(略)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第一节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一、王城岗遗址
20世纪70年代后期;河南登封告成镇;相当于夏朝早期,位置与“禹都阳城”的地望相合。
二、二里头文化
1959;河南偃师;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先商文化之间。宫殿遗址;铜渣(青铜时代);玉器;酒器;水井遗址。
第二节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一、国家的出现
1、破坏禅让:禹传位于益,禹子启夺位家天下。
2、设立官职:六卿。
3、设立刑法
4、设立军队
5、设立贡赋制度
二、少康中兴及夏的强盛
1、少康中兴:
第三代王太康(启子)荒淫,兄弟争位,东夷有穷氏首领羿夺取王位。太康弟仲康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积聚力量,重新夺回王位。
2、夏朝强盛:少康子杼向东用兵,征服东夷,夏进入盛世。
三、夏朝灭亡
第十四代君主孔甲、第十七代君主桀
第三节 商族的起源
一、商的先世
1、地区:黄河中下游的部落
2、始祖:契母简狄吞玄鸟卵生契
二、商朝建国
1、汤灭夏:鸣条之战;伊尹助汤灭夏,放逐汤之孙(第四任王)太甲,太甲悔过复位。
2、商建国:都于亳(今河南商丘)
第四节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一、盘庚迁殷
1、屡次迁都:盘庚之前四次迁都,可能与地力耗竭有关。
2、定都于殷:第19代王盘庚第五次迁都,自此至灭亡未再迁徙。
3、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盘庚所迁之殷,称为殷墟。商又称殷商。
二、武丁中兴
第22任王。武丁统治50余年,四处用兵,获得胜利,成为最强盛的时期。
第五节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一、周族的历史
1、活动地区:渭水中游黄土高原。
2、祖先:始祖后稷(名弃);公刘;古公亶父;季历(古公子);姬昌(文王,季历子)。
二、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之战,商王纣自焚,商亡。
第六节 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
一、西周前期的政治
1、周公摄政
2、管蔡之叛
二、西周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1、与周边各族的冲突:
南方:前980年昭王伐荆楚失败;西北:穆王伐犬戎,收效甚微;东南:穆王伐徐偃王,灭徐,受到很大损失。
2、内部矛盾分化(朱著84——85页):
A:裘卫铜器:裘卫不是显赫贵族,但富有财物,矩伯、邦君厉等封君用土地与他交换,或出租与他,是对土地国有制的破坏。
B:师旂鼎:师旂属下不从周王出征,向伯懋告状,伯懋判处罚金三百锊,他们拒不交纳,师旂只得将判词记于鼎上。
C:亻朕匜:师亻朕属下牧牛状告师亻朕,伯扬父指责牧牛不该与上司诉讼,应判鞭刑一千,另加墨刑。经大赦,只鞭五百,罚铜三百锾。表明上、下贵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只能求助于法官,法官所做判决也流于形式,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3、民众的反抗:
二、西周的衰亡
1、共和行政:厉王专利,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召公、周公临时主持朝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达14年,这一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宣王中兴:厉王子宣王派尹吉甫伐西北狁、派方叔南征荆楚,周再次强盛。
3、西周之亡:发生王位继承之争,公元前770年申侯引犬戎,杀幽王于骊山,周亡。
第七节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一、商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1、甲骨文:发现于19世纪末,1928年开始发掘。
2、政治制度:
A:商王(余一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相结合,晚商父死子继。
B:文官:尹→多尹/百僚→多宰、小臣;武官:亚、服。
C:内、外服制度:内服系王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系分封给邦伯的封地。
3、社会结构:
A:贵族:主体为与商王血缘关系较近的宗族,包括“王族”、“子族”、“多子族”。
B:平民阶级:“众”与“众人”,承担农业劳动。
C:“工”与“百工”:从事手工业生产。
D:奴隶:来自战俘。
二、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1、政治制度
A:官僚机构:余一人→三公/师保:辅佐周王;太宰:管理政事→卿士竂:“三有事”或“三事”。另有原宗教长官太史:在周王左右备咨询;内史:起草诏令,出纳王命,为王室近臣。
B: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以下为卿大夫、家臣
C:宗法制:嫡长子为宗子、大宗,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则为别子、小宗(朱著63页)。
D:兵制:周六师由周人组成;殷八师由殷遗民组成;虎贲为禁卫军。
E:刑罚:墨、劓、剕(音费)、宫、大辟五刑。
2、社会结构
A:统治者:居于国(征服者建立作为据点的城及其附近的郊)。“君子”与“平民”。
B:被统治者:居于野(国之外的广大田土)。“野人”从事农业,负担劳役地租。
第八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夏的社会经济
开沟洫引水或排水;《夏正》;传说铸造铜器。
二、商的社会经济
1、农业
A:农具:耒耜,木石器为主。
B:谷物:禾、黍、稷、麦、稻。
C:六畜
2、手工业
A:青铜冶铸业:铜器使用范围广。司母戊大方鼎。
B:纺织业:织物有麻布、丝织品绮、刺绣。
C:陶瓷器:以白陶为主;最早的瓷器;玉器加工发达。
3、商业
商业萌芽。海贝可能为交换媒介。小商人出现。
三、西周的社会经济
1、井田制(★★★★★)
A:形式:土地分为方块,有公田、私田。
B:地租:农民在公田上为天子、贵族劳作,实即劳役地租。另外提供贡献及傜役。
C:衰落:西周后期宣王时代。
2、农业
A:农具:主要为双齿耒和铲状耜。
B:耕作方式:耦耕。
C:人工灌溉:
D: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E:农作物:主要为黍、稷,同种作物分不同品种;桑、麻普遍。
3、手工业
A:官府手工业:“百工”以冶铸青铜器为主。青釉陶器。
B:民间手工业
4、商业
国家垄断,由“质人”管理市场,交换媒介为贝和铜块,商品为宝货、兵器、牛马、丝帛和奴隶。
第九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夏文化(参二里头文化)
二、商文化
1、天文、历法:日蚀、月蚀的记载;较完善的历法,有闰月。
2、文字:甲骨文单字在4千字以上。
3、宗教迷信:占卜盛行。
4、艺术:饕餮(音贴四声)纹。
三、西周文化
1、礼乐:周礼繁缛,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有专门职官“乐官”管理。
2、宗教:不像商代那样神秘。祭祀天神、地祇、人鬼。
3、学校:国人乡里中设学校,称庠。
4、典籍:《尚书》、《逸周书》中的一些篇章;《诗经》;《周易》。
5、道观:强调天命与德。后者包括敬天、孝祖、保民。
6、科学技术:
A:星宿的记载:《诗经》中有星宿名,记前776年的一次月食的月日干支。
B:地图:各专用地图由专门职官掌管。
C西周最早装置圭表,可以测定太阳年的长度。
7、文字:
A:《金文编》:容庚编,收录新中国成立前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近3000个单字。
B: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近五百字,鼎铭记述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反映西周晚期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事实,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