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国、野分治的“叁其国而伍其鄙”制。在“国”中设二十乡,其中工乡三、商乡三、士(包括军士、农民)乡十五。士乡又分成三个部分(五乡为一军,共三军,桓公与国、高二卿各帅一军),这叫“叁其国”;在“野(鄙)”设置五属,叫“伍其鄙”。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迁徙,四民各行其业。
3、军事方面:
军政合一,国民以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设轨、里、连、乡、帅五级制。全国三帅(即三军)由桓公、二卿统帅。
结果:为桓公称霸打下了基础。
三、鲁国宣公“初税亩”(春秋)
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四、魏、楚、齐、韩的改革
1、魏文侯用李悝改革
A:作《尽地力之教》:鼓励与强迫结合,推行“平籴法”,保护农民。
B:废除官爵世袭制:
C:编纂《法经》:保护王权,加强专制。
2、楚悼王用吴起变法
A:摧毁贵族势力,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
B:撤无能、无用、不急之官。
C:迁贵族开发边地。
3、齐威王用邹忌变革
4、韩昭侯用申不害改革
以“术”为核心,加强君主对臣下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
五、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注意相关史料)
1、变法前秦国的状况
A:经济发生变动:初租禾
B:国乱、兵弱、主卑
C:以夷狄之国被歧视,无法参预中原各国盟会。
2、公元前356年变法(以厉行法治、强化君主集权为主)
A:什伍连坐制:互相监察,互相告发。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可免除傜役;怠惰或弃本逐末籍没为奴。
C:拆散大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奖励军功:平民立功可得爵,宗室无军功,不能取得贵族身份。
3、公元前350年变法(注重于制度建设)
A:废井田,开阡陌,行授田。
B:普遍推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
D: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
4、意义与影响
A: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
B: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
C:新的授田制客观上助长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
六、官僚体制的建立(即改革、变法的结果)
1、相、将分职制度
2、郡县制的产生(注意史料)
3、官吏任免制度
4、符、玺管理制度
5、俸禄制度
6、上计制度(朱著133页)
7、爵位、封君制度:爵位不能世袭;封君只享衣食租税,不治民。
第三节 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
一、春秋以前的社会等级
1、贵族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平民阶层:庶人、手工业者、商人
3、奴隶阶层:官府奴隶、家内奴隶、生产奴隶
二、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化
社会结构变动巨大,由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春秋末年,对社会阶层的概括由贵赋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四民”。结构变动导致社会复杂化,统治者对治国方式作出调整,典型例子是成文法的公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13年晋国“铸刑鼎”。(《简史》P35)
1、阶层内的变动
A:诸侯凌驾天子之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诸侯权力下替,卿大夫主政,甚至代替原来的诸侯,为一国之君,如田氏代齐,前453年三家(韩、赵、魏)分晋,成为诸侯等。
2、阶层间的流动
A:庶人上升为士,春秋后期还可以为官。
B:工商业者地位提高。春秋后期可因战功为官,进入统治阶层。
3、新阶层的形成
A:地主和佃农:贵族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成为地主;农民成为佃农
B:开始出现自耕农:土地不再定期轮换,农民家庭占有小块土地,自给自足。
三、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井田制瓦解造成)
1、贵族阶层的没落与地主阶层的形成
A:贵族阶层的分化:成为游士;成为地主。
B:地主阶层的壮大:贵族食封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土地买卖形成);
2、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
A:转化途径:贵族转化而来;“国人”、“庶人”转化而来。
B:权利和义务:治田百亩,独立,有财产;缴纳法定赋税、定期服役、服兵役。
C:存在的意义:各国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从变法目的分析。
3、佃家和雇农
A:佃农的形成:农民失去土地,有的流离失所,成为“宾萌”;有的成为佃农。
B:雇农的形成:农民出卖劳力,成为雇工。农业、水利、手工业方面均使用雇工。
4、奴隶的种类和来源
A:官府奴隶:罪犯罚为“隶臣”,其家属没收为奴;战俘奴。可以赎免,条件苛刻。
B:私人奴隶:官府赏赐;市场购买。
C:赘婿:家贫子壮则出赘。
5、士阶层的变化
A:士来源复杂化:知识分子的代称,摆脱等级制束缚,自由流动。
B:布衣卿相之局:受国君重视,战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君与吕不韦;《吕氏春秋》。
C:推动文化发展:口头论战、著书立说,导致“百家争鸣”。
四、社会等级变化的意义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化,标志着一个新型社会的形成。
第四节 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
一、春秋大国争霸(东周迁都洛邑)
1、尊奉王室:郑国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庄公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
2、春秋五霸
齐桓(管仲)、宋襄、晋文/重耳(狐偃、赵衰)、秦穆四公加楚庄王(孙叔敖);或者:齐、晋、楚、吴、越。
A:葵丘之会:前651,齐桓公会诸侯,天子派人前往,桓公成为霸主。
B:晋楚相争:前632年,城濮之战,晋确立霸业。前597年邲(音必)之战;前575年鄢陵之战。
C:弭兵盟会:前579年,有宋国华元弭兵之议。前546年,宋向戌提议,召开弭兵盟会。晋、楚的仆从国朝晋朝楚。
D:吴(伍子胥、孙武)越(范蠡、文仲)争霸:前506年,吴王阖闾陷楚都郢;前494年,伍员助夫差灭越;在邗(扬州附近)开凿运河,连接江、淮;前473年,越灭吴,成为霸主。
3、争霸的历史意义(三促进):
A:促进统一
B:促进新旧制度更替: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从民族大迁徙、大交流考虑)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