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网校!

学习乐园-网校学习乐园

当前位置: 主页 > 网校 > 中华会计网校 >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 要看你分析财务报表的用途,用途不一样,采用的指标也有差别,因为从分析目的而言,你没必要分析财务报表的每一个指标。以下是分析财务报表普遍用到的指标,要注意从同行业普遍指标、历年指标变动趋势、指标结构变化、横向纵向比较等多方面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
要看你分析财务报表的用途,用途不一样,采用的指标也有差别,因为从分析目的而言,你没必要分析财务报表的每一个指标。以下是分析财务报表普遍用到的指标,要注意从同行业普遍指标、历年指标变动趋势、指标结构变化、横向纵向比较等多方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4. 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投资净额+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5.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净额)÷流动负债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2. ①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② 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1-资产负债率)
  3.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4. 利息偿付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其中: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利息费用=税后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
  5.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本比率=长期债务÷(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6. ① 固定支出偿付倍数=(税前利润+固定支出)÷固定支出
  ② 固定支出偿付倍数=(息税前利润+租赁费中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租赁费中的利息费用+优先股股息÷(1-所得税税率)]

  三、资产运用效率分析
  1.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总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总资产周转率
  2.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
  3. 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期初固定资产+期末固定资产)÷2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固定资产周转率
  4. 长期投资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长期投资平均余额
  其中:长期投资平均余额=(期初长期投资+期末长期投资)÷2
  长期投资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长期投资周转率
  5. 其他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其他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其他资产平均余额=(期初其他资产+期末其他资产)÷2
  其他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其他资产周转率
  6. ①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②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
  7. ①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净额
  ②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存货平均净额
  其中:存货平均净额=(期初存货净额+期末存货净额)÷2
  ① 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成本基础的存货周转率
  ② 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收入基础的存货周转率

  四、获利能力分析
  1. ① 销售毛利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② 单一产品毛利额=销量×(销售单价-单位销售成本)
  单一产品毛利率=(销售单价-单位销售成本)÷销售单价
  ③ 多种产品毛利额=∑单一产品毛利额
  或=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综合毛利率
  综合毛利率=∑(某产品销售比重×该产品毛利率)
  2. ①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② 营业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其中:贡献毛益=主营业务收入-变动成本=销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3.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4.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5. ① 经营杠杆系数=营业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②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贡献毛益÷基期营业利润
  6. 总资产收益率=收益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
  7.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额×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
  或=税前利润+长期资本利息
  长期资本额=长期负债平均余额+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期初长期负债+期末长期负债)÷2+(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

  五、投资报酬分析
  1. ①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② 财务杠杆系数=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变动前的税前利润
  2. ①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平均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
  ②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其中: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所以:
  ③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④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1-资产负债率)
  ⑤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负债利息率)×(负债÷净资产)]×(1-所得税率)
  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率=资产收益率的变动率×财务杠杆系数
  3. ① 简单资本结构的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
  ② 复杂资本结构的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增发的普通股股票+真正稀释的约当股数)
  ③ 复杂资本结构的充分稀释的每股收益=(净利润-不可转换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普通股股票等同权益)
  4. 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每股市场利得)÷普通股每股市价×100%
  其中:每股市场利得=期末股票市价-期初股票市价
  5.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收益
  6. 市净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其中: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总额-优先股权益)÷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

  六、现金流量分析
  1. 现金流量与当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2. 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长期负债)×100%
  3. 偿还到期债务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负债×100%
  4. 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5.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100%
  6.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
  7. 现金流量适合比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期资本支出+同期存货净投资额+同期现金股利)×100%
  8. 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利息支出)÷(固定资产原值+对外投资+其他资产+营运资金)×100%
  9.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额
  10.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所得现金×100%
  其中:经营所得现金=净收益-非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七、业绩计量与评价
  1. 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2. ① 净现金流量=净收益+非现金费用
  ②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现金流量-流动资产增加额+流动负债增加额-非经营活动收益
  ③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投资支出
  3. 经济增加值=息前税后经营收益-使用的全部资金×资本成本率=税后经营收益-使用的股权资金×股权成本率
  基本经济增加值=息前税后经营利润-报表总资产×资本成本率
  4. 市场增加值=总市值-总资本
  5. 经济收益=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净投资的现值
  6.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

财务人员如何分析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但是以金额表示的各项会计资料并不能说明除本身以外的更多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需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会计资料加以适当的重新组合或搭配,剖析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观察其发展趋势,推断其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1)比重法。

  比重法是在同一财务报表的同类项目之间,通过计算同类项目在整体中的权重或份额以及同类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财务报表各项目的纵向关系。使用比重法时,应注意只是同类性质的项目之间使用,即进行比重计算的各项目具有相同的性质。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比重分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不能计算的。如计算某一负债项目与总资产的比重,首先,负债不是资产的构成要素,因而,理论上讲,就不能说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也不能计算负债对资产的权重。只有同类性质的项目才可计算权重。其次,以某一负债项目除以总资产,也很难说明这一负债的偿债能力。总资产不仅要用于偿还这一负债,而且要偿还所有负债。最终这一负债能否偿还,还要看资产与它的对称性。如果资产用于偿还其他债务后,没有多余,或虽有多余,但在变现时间上与偿债期不一致,这一负债都是不能偿还的。

  在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比重法可以用于计算:各资产占总资金资产的比重;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各所有者权益占总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各项业务或产品利润、收入、成本占总利润、总收入和总成本的比重;单位成本各构成项目占单位成本的比重;各类存货占总存货的比重;利润分配各项目占总分配额或利润的比重;资金来源或资金运用各项目占总资金来源或总资金运用的比重等等。

  (2)相关比率法。

  相关比率法是通过计算两个不同类但具有一定依存关系的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了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横向关系。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应在两个场合适用相关比率法:同一张财务报表的不同类项目之间,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如销售收入与存货。

  整体而言,相关比率法中常用的比率有以下几种:

  ①反映企业流动状况的比率,也称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来反映,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②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比率,也称资产周转率。

  资产管理效率是通过周转额与资产额的关系来反映的,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③反映企业权益状况的比率。

  对企业的权益主要是债权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债权权益使得企业所有者能够以有限的资本金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所有者权益资本越多,则其债权就越有保证,否则债权人就需负担大部分的经营风险。这样,对于债权权益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总资产中负债的比率;对于所有者权益的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其投资收益状况,主要包括价格与收益比率、市盈率、股利分配率、股利与市价比率、每股市价与每股账面价值比率等。

  ④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比率,也称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比率是通过企业的利润与周转额和投入成本或占用资产关系来反映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规定了营业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和总资金利润率等几个指标。

  ⑤反映企业偿付债务费用的比率,也称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比率。

  该比率是通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数与长期资金运用数,以及短期资金来源数与相应的运用数的比较,评估两方的相称性,揭示营运资本增加的结构性原因。

  (3)因素替代法。

  因素替代法又称连环替代法,它用来计算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程度,通过这种计算,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说,比重法和相关比率法旨在建立或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确定各项财务和经营结构,或会计项目结构,那么,因素替代法就是对其中的综合性指标或项目作进一步的内部结构分析,即对影响或决定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各项因素及其对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影响程度作出测定和评价。

  因素替代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深化结构分析:对综合指标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现举例说明:

  ①对综合指标构成因素的分析。

  综合性财务或经济指标通常涉及不同报表中的两个项目或更多的项目,对这类指标进行分析就是要判断各财务报表项目对所计算的指标结果的影响。

  ②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的分析。

  财务报表项目通常受多项构成因素的影响,对财务报表项目构成因素的分析,就是要确定这些因素对财务报表项目总结果的影响程度。

  【例】某企业2012年度的A商品销售额计划数为1 000万元,实际数为1 200万元;计划销售量为100 000件,预期平均售价为100元;实际销售量为125 000件,实际平均售价为96元。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对影响销售增加200万元的销售后价格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其结果如下:

  ①计划销售额:100 000×100=10 000 000(元)

  ②由于销售量增加而增加销售额:

  125 000×100=12 500 000(元)

  12 500 000 -10 000 000=2 500 000(元)

  ③由于平均售价下降而减少销售额:

  125 000×96=12 000 000(元)

  12 000 000- 12 500 000= - 500 000(元)

  ④两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 500 000 +(-500 000)=2 000 000(元)

  可以看出,A商品销售实际超计划200万元的原因是: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250万元,平均销售单价降低使销售额下降50万元。

  (4)单一分析法。

  单一分析法是根据报告期的数值,判断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好坏的一种方法。单一分析法也要有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一般来自分析者的经验和财务分析基本知识,如通过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判断。

  (5)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数值的变化对比,确定出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比较,发现差距,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判定企业的经营成绩和财务状况;通过比较,要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性和企业资金投向的安全性,说明企业是否在健康地向前发展;通过比较,既要看到企业的不足,也要看到企业的潜力。比较的对象一般有计划数、上一期数、历史最好水平、国内外先进行业水平、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

  (6)框图分析法。

  框图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实际完成情况和历史水平、计划数等用框图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来说明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由于框图既可以反映绝对值,又可以反映比例和相对值,而且简明、直观,目前这种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7)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项指标的最高水平数值,然后假设在该项指标达到最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各影响因素又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较充分地发挥企业潜力。因此,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企业潜力的预测分析。

  (8)趋势分析法。

  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比较有关项目的数额,以求出其金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并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引起变动的主要项目;判断变动趋势的性质是有利或不利;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9)水平分析法。

  水平分析法是指仅就同一会计期间的有关数据资料所做的财务分析,其作用在于客观评价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但这种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和所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企业各项业务的成绩、能力和发展变化情况。

  (10)垂直分析法。

  垂直分析法是指将当期的有关会计资料和上述水平分析中所得的数据,与本企业过去时期的同类数据资料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各项业务、绩效的成长及发展趋势。通过垂直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是否有发展进步及其发展进步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必须把上述的水平分析与垂直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

  (11)具体分析指标。

  具体分析指标,是分析比较的基础,可归纳为以下3大类:

  ①绝对值指标。

  绝对值指标是指通过数值绝对值变化就能说明问题的指标,如企业净资产、实现利润等指标。绝对值指标主要反映指标的增减变化。

  ②百分比指标。

  百分比指标一般反映指标绝对值增减变化的幅度或所占的比重,例如固定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率等指标。

  ③比率指标。

  比率指标一般揭示各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流动比率、经营安全系数等指标。

更多会计知识请关注学习乐园会计栏目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
------分隔线----------------------------
热点内容
高顿网校中级会计职称课程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