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有着这种需求,各种各样的公共课考研培训班应运而生。每年都有不少考生都把大把的金钱和时间砸在了公共课上。针对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英语复习主要在于个人。很多方法广见于大量书籍,关键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背单词、分析难句,提高听力水平、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英语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累积的过程——只有在坚实基础上才能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而来自老师的帮助在于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政治复习同样在于个人。政治复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轮是基础阶段,要抓住基本概念,通篇了解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第二轮是深入阶段,通过做题来巩固;第三轮是冲刺阶段,进行大量重点、要点的短期记忆。政治复习关键在于理解概念,灵活运用;优秀老师的复习课,圈定重点,理顺思路,帮助了解答题常识与技巧,对考生会很有帮助。 法则之七:公共课(政治、英语,理科包括数学)“以我为主”,可在财力、时间及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报名复习班。 发挥关系阶段 能跟导师套上那么一点点关系,这当然是最好的,特别在比较不知名的学校里,“公正”往往就掌握在导师手中。但不可过火——脱离了真实的社会。 1.缺乏学术素养 每到考研时期,下课后都会有些同学留下来,耐心地问导师几个“学术问题”。 一个导师,起码希望他的弟子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临时抱佛脚者,虽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可能会被导师看不起),但还是能给导师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 法则之八:若有条件的话,在平时就要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2.心怀鬼胎 莫名其妙地提着一大堆东西,跑到导师家里,要求提携一下。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这个考生本来是有机会上的话,凭着这个也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不缺钱的知识经济时代——导师有着课题费与充足的科研经费。作为负责的导师来说,单纯送钱,就等于铜臭。导师需要的是一名好的帮手,专业素质高,社会能力强,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是对一个准研究生的最基本要求。 法则之九:过犹不及,再焦急、迫切的心情,也拒绝不理智的方法。 3.畏惧交往 与导师难以平等对话,就学术问题一起进行探讨,甚至都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比较一下——国外的研究生还经常住在导师家里一起做课题呢,这不是见不得人的“阴暗交易”,而是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去刻意避嫌。让导师知道你,了解你的人品、能力和综合素质。只要你有实力,不愁导师不提携你。 法则之十:善于在正常交往中展示自己,(弹性的)录取天平就会偏向你这一方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