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处处都透着挑战,隐藏着陷阱和问题。如果你不调整好自己,很有可能就会影响复习。新东方在线盘点10大罪魁祸首让你复习效果低下,如果遇到了一定要早点解决克服: 初始准备阶段 为什么要考研?原因可能有n种,但大多数考生的心态是浮躁的,存在着种种问题。 1.信息缺失 斯蒂格利茨曾提出信息的缺失程度与决策的正确与否紧密相关,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假设一位同学要考m大学某专业,准备了大半年临近报名才发现该专业只招收2人,迫不得已只能改变目标。这就是对考研基本信息掌握不足导致的结果。 除了公开的基本信息,还有部分信息是比较“灰色”的,需要一定的关系才能打听到——例如调剂信息,对于高分落榜考生就像是根救命稻草。在决定是否考研之前、考研过程之中以及考研完成之后,都要不断地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无论正规渠道的信息还是道听途说的消息,统统拿下,然后再做认真判断,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为自己的考研服务。 法则之一:完全掌握公开信息,全力争取灰色信息。 2.容易受伤 考研的难易程度与报考学校和专业是紧密相关的,从易到难分别是:本校本专业、本校跨专业、跨校本专业、跨校跨专业。 被“暗算”的机率有多大?往往是:A)导师不了解(或认同)你或你原来的学校;B)部分学校习惯于自给自足,形成了学术派系;C)部分学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对本校学生采取“地方保护主义”;D)部分学校,对同等学历的考生采取歧视性政策。 对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国内一流名校),在招生时已经基本做到了公平与公正,作为一名优秀的本科生,不妨将眼光放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俗称“天南海北”)等地的知名高校。在了解信息,确认无误之后,可以埋头苦干,用你的实力来说话。 法则之二:选择合适的学校与专业,尽量减少遭暗算的可能。 3.优柔寡断 部分考生长年摇摆于城市、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之间,结果时间被白白浪费。 确定专业和学校的基本方法是:一是以兴趣、发展前途与个人能力为衡量标准,确定专业方向;二是以个人关系、个人能力以及搜集的学校信息为衡量标准,确定报考学校;三是早做决定,“死不悔改”;四是特殊情况下,例如突然发现与其他学校相关导师有更好的关系等可以考虑更换目标,但也必须力求果断。 做出决定之后,马上找到报考学校的各种资料,特别是指定教材和课堂笔记等甚至对报考导师的学术观点要有所把握。 法则之三:优柔寡断就是浪费时间,早作决策立即行动。 4.“鱼与熊掌”都想要 有些学生,自从打算考研以来,每日寝食难安,担心如果考不上怎么办?于是这一担心就一发不可收拾,马上又联想到今后的前途和发展方向,终日惶惶不安。 鱼与熊掌可不可以兼得?这是一个投资策略的问题。考研就是一场投资,而且是极具风险的投资。考研时期往往亦是招聘、考公务员的重要时刻,多种选择接踵而至,舍谁?留谁? 错误观点之一:鱼与熊掌可以完全兼得。 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半工半读”型,一边复习,一边频繁参与招聘,期望的是即便失去了熊掌还有鱼在。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逻辑,实践证明危害极大。考研的时候要心无旁骛,杜绝一个机会主义者的“斤斤计较”,往往想要的越多,越容易一事无成。 错误观点之二:鱼与熊掌肯定不能并得。 有些同学考研时很疯狂,考完之后便放大假。等到分数下来,又如热锅上的蚂蚁,拼命地去找工作。事实上是,现在很多公司的招聘分为两次:一次是在考研之前,一次是在考研结束时期(甚至可能延续到下一学期)。因此,真心考研的同学,在考试之前,只需有限度地去求职;而在考完以后,要做好两手准备,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找好单位——只要有实力,在考研完成后,照样亦有很多机会在等着你。 法则之四:鱼与熊掌都不是问题,选择了熊掌,就全力以赴;即使熊掌不可得,过后亦会有鱼可吃。 复习阶段 将考研专业和学校确定下来之后就是复习,但要安下心来、完全投入,却不是那么容易。 1.不懂调节 有的同学考研期间太过逍遥放松,频繁地吃喝玩乐,这类休闲考生,可想就是“陪杀场”、垫背的。与之相反,每天超过10小时的学习计划同样是极其不可取的。相信考研族都有过亲身经历,重复温习一门功课3-5小时,就会出现情绪和效率的低落。长期疲劳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复习效率提高不上去,还没等到考研正式开始就已经因状态过于疲乏放弃了。 考研的复习过程很苦闷,必须要有相当的毅力。同时,还需调整好自身状态———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周期性波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时好时坏的状态,在状态好的时候要注意趁势前进,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要保持现有成果并且注意适当的休息。 在考试科目中,不妨选定一科或几科作为“娱乐科目”(如英语,或专业课,以喜好为主)。在复习其他科目感到枯燥时,可借之调节,换换脑筋,恢复一些状态。 法则之五:“苦大仇深”必胜,但也要懂得“一张一弛”的放松。 2.自我恐吓 有些考生,没事就爱打听——“你复习得怎样啦?”“政治看到哪儿啦?”“英语听力如何啦?”如此等等。 从本意出发,他是想了解大概情况,用以衡量自己的复习进度。导致的实质结果,却是只记住了别人的高效率——各人复习进度不一致,有快有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他偏偏不时地问,人为地加快自己的进度,以“追赶”别人,结果只能是把自己逼到一种每日深感恐怖的境地。在这种环境之下复习的人,能有好的心态吗?考研能够成功吗? 法则之六:不以别人进度来衡定自己,只需记住“daydayup”! 3.畏惧公共课 大多数同学的专业课不存在什么问题(跨专业除外)。但对英语、政治等公共课,却视为“洪水猛兽”——高分落榜者有很多就是由于政治或英语没过达标线。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