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我按照旅行日程,从内蒙古西部正在建设中的大工业城市包头市坐上长途汽车,沿着曲折的乌拉山南麓酉行,过传说的苏武牧羊的“卧羊台”不远,到了乌拉山的西部尽头——酉山嘴。由包头至此是165公里。此时我已身在包头工业区的紧邻河套农业区了。 西山嘴镇的东面有一条退水渠,渠水由盛产鲤鱼的乌梁素海流来,经此注入镇南的黄河,渠道全长约15公里。 河套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河套图考》记载:“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河套。”(按:这里所指河套是“河以南之地”,是因古代黄河的主流就是现在的五加河,后因黄河改道南流,故今日河套位于黄河北岸。)河套在“唐虞为荒服,夏商为渠”,那时有少数民族居住,到了秦帝国年代,已有汉人到此。 今日河套西起杭锦后旗酉沙窝子,东上西山嘴,全长210公里。南起黄河北岸;北抵狼山(阴山支脉)南麓,最宽处约560公里。在这片土地上,现设直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河套行政区人民委员会。全区包括达拉特后旗,杭锦后旗,安北、五原、狼山、临河四县和陕坝镇,总面积111多万公顷,耕地面积占4.37多万公顷,人口四十三万多,农业人口占三十七万六千二百多,汉族为主,蒙、回、满、藏等少数民族只有八千四百多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糜子、谷子、黄黑豆和水稻以及油料胡麻。北方很著名的包头大米,就是产自狼山和达拉特后旗两地。今年并试种高粱和玉米,都获丰收。 河套虽是个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原,但与在它身边的阴山山脉比起来,它还是低地,因此称为河套平原;又因为它在鄂尔多斯高原(又称前套)的北方,所以又称后套。黄河在它的南面,水流很缓慢。远在几百年前,就有人把河水引入套内灌溉土地,哺育良田。河套就宜农宜牧,还有渔产,成为人们歌颂的地方。“ 从西山嘴至五原73公里,是夜宿五原。 次晨六时半,车从五原出发,西行10多公里,因昨夜下雨,公路泞滑,阻于十八顷地,只好静待秋日的骄阳蒸发泥中水分。河套的泥土富有粘性,原是宽敞平坦的公路,一旦下雨,就滑得不能行车。所以河套人都庆幸正修筑的包兰铁路能够贯穿它的全境。 十八顷地属五原县,土地由庆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耕种,太阳升起不久,一队骑了自行车的青年生产队员沿公路去远处有树的地方收割糜子,两个老农在齐腰深的草地上放牧一群黄牛,穿花衣服的孩子们在平坦的小道上跳跳蹦蹦地上学去,一群妇女和几个老农民正在一片草地上割牧草。河套的天然牧草主要有菁草、揩草和织机草。织机草又是最好的造纸原料。我听说,有的好牧场因开荒种了农作物,使那些地区的牧民感到牧草不足。这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庄稼收完了吗?”我问一个放牧的农民。 “快啦,好年景,比过去哪一年都打的多,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达到二百五六十斤,比去年增加六七十斤,超过原订计划好多啦!” “哦!增产了这么多粮食。” “合作化了,劳动力分配得好,青年人生产劲头大,新式农具样样都有,牲畜又强壮,不干不早,土地又肥,怎么会不多打粮食。”他笑嘻嘻地说着。另一个姓杨的农民接着说: “水多了,就能增产粮食。河套种地,就是‘不浇不长’,这几年可够浇啦。” “不浇不长”,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下午一时半,车抵内蒙古河套行政区人民委员会所在地陕坝。我一想明天是星期日,后天又是国庆节,一连要放二日假,于是决定趁下午还有几个小时,去访问人民委员会水利局的陈靖邦工程师。经电话联系,知道他到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去开会了,为了研究包兰铁路通过河套地区、水利工程应如何配合的问题。 次日,我不顾侵占陈工程师假日的休息时间,径去访问,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和三四个同事正伏在桌上工作。 “星期日都不休息!”我敬慕地说。 他露出微笑,招待我坐下,一面平静地说:“人少,不干完不成任务。” 我说明了来意,并提了些关于水的问题。他沉思片刻说: “让我准备一下,明天再谈行吗?” 国庆节下午一时半,在工程师办公室里,他铺开一张“河套地形略图”,和我谈水利是河套地区农业增产的重要保证,这个有关国民经济的问题。 我一眼望见蓝图,感到河套恰似半片椭圆形的网状脉绿叶,西部解放闸(原名黄杨闸)的引水渠道是叶柄,东部西山嘴是叶尖,黄河北岸是绿叶的主脉,五加河畔的狼山南麓恰像双锯齿状的叶缘,十大干渠是绿叶的侧脉,千百条支渠有如绿叶的支脉。真是渠道错杂,阡陌纵横。 “昨天你问到河套‘不浇不长’的历史原因,据我了解是由于自然条件决定的。历史上的河套就有许多天然渠道,人们是在看见了水,才想起耕种的。”他抚摸着蓝图说。 “河套位处高原,雨量稀少,年降雨量只有200至300公厘,都集中在七八月间,蒸发量却很大,年平均量到过二千多公厘。如果不引黄河的水浇地,庄稼很难种。这就需要很好的利用黄河水利这个优越条件,也是我们要保证不断发展河套农业的重要任务。 “但是,问题很多,反动政府留下的管理机构要整顿改组,渠道大部分淤塞,灌溉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从1950年起,我们先后建立了四个灌溉管理局,逐渐整理了灌溉系统,把引用黄河水的水口归并成四大引水渠(现有一个引水渠因河床变化停止引水了),修建四个水闸控制水源。其中工程最大的是解放问,在1952年5月12日正式放水,全用近代化的机械设备开关水闸,可灌溉280万亩耕地,为30万农民丰产创造了条件。”他稍微停顿了一会儿,从屉内翻出一张纸条,接着说: “从1950年到今年的七年间,全区灌溉的耕地面积由31786.07公顷,增加到45044.55公顷,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积1895多公顷,新增加灌溉的林地和牧场草地还未计算在内。”此时,他露出了笑容。 “今年全区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21.17干克,比1950年的42.6千克,增加了78.5多千克,全区总共差不多比去年增加1亿千克粮食。” 他接着轻松地笑着说:“如果不浇,就不会在今年超额完成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河套地区的粮食生产指标。” “你这样一谈,‘不浇不长’的意义我更明确了。”我打断了他的话说。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