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强:真题必须看,各科近10年的真题就足够了。要重视真题,个人认为,真题不只是用来做的,还是用来研究的,一定要细嚼慢咽,慢慢体味,深入研究,多研究几遍。像英语真题,不但要做,而且要读真题,背真题,反复研究,这点不夸张。 倪晨:真题做近5年的就好,太旧的参考价值也不大。当时做真题时,每一题都总结出其考查点是书上哪个方面的知识,做了几年的真题后,发现一些考查点会年年出现在卷子上,所以真题很重要。 王霞:真题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太依赖它,我觉得真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自己复习的向导,可以根据真题搞清楚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猜一下出题人的思路等等。但是不能膜拜真题,所以除了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要仔细研读外,还不能忽略那些“非重点”。 郭玉越:我当时是收集了能收集到的所有真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如数家珍般地将真题过了好几遍。做真题的好处在于:第一,了解试卷的结构;第二,查缺补漏;第三,考试时可以碰到原题;第四,洞察导师的出题方向。其实,面对专业课考试,如果你真的对所报考的院校、专业和导师非常熟悉的话,你是可以分析出哪一道试题是哪一位导师出的,因为这些试题反映了出题老师的兴趣点。这样就会反作用于你的复习过程。总之,我个人认为真题非常重要。 杨艳:我是在章节复习完成之后开始做真题的,主要是锻炼整体答题时间,熟悉试卷结构和重难点,针对性地补漏和强化。 报读辅导班应量体裁衣 问:当时各位报读考研辅导班了吗?你们认为是否有必要? 王霞:我觉得报不报考研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我没有报班,因为我想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很多人说考研班没有用,其实我觉得考研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们的思路和方法会渐渐渗透到你的思想里,不知不觉收获了信息,所以如果你果真报了考研班,就要跟上老师步伐,不要让自己白白付出了辛苦。 沈董军:我考的不是本专业,所以报了专业课的辅导班。国庆节7天的课程,感觉很受用。自己在课前已经将专业课本看了一遍,还是觉得火候不够,听了专业课的老师讲解,给我加深了印象。同时,老师点拨之后,我还知道了专业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更加确定了下面复习的方向。记得当时上完课还想再上一次课,觉得上课受益匪浅。 王静:辅导班倒是每年都报了一个。第一年是报的任汝芬和宫东风的网络课堂。第二年直接在淘宝上买了个账号听全国各大考研辅导班的网络课堂,花了50元钱,可以重复听,觉得很划算,只是更新速度比面授班晚了几天,也没觉得有什么大碍。 郭玉越:我当时就报了一个政治辅导班,其它的都没有报。报政治的原因是不想在政治上面投入过多的时间,跟着辅导班老师所提炼的考点复习比较便捷。我觉得政治辅导班有可能实现这种便捷,其他学科的辅导班我不敢确定,因为都没有上过。 薛冬青:报了政治的辅导班,觉得还好,不是很有必要。当时报这个是觉得我对政治要考的东西太盲目了,而且没有条理性,觉得内容太多,自己拎不清。 杨艳:数学是报的本校的辅导班,感觉需要在上课之前大致熟悉下课本,否则跟不上进度。报班可以在前期的时候帮助理清科目章节,逼迫自己熟悉课本,紧凑充实一些。 杨卫强:辅导班,个人亲身经历是作用不是太大,不要对辅导班抱太大的幻想,关键还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如果非要报班,考前报个政治冲刺班倒也无妨,尤其是理科生。 “好学校是用成绩说话的” 问:在笔试之后有人联系导师了吗?你们认为有必要吗? 薛冬青:我当时联系了导师,认为有必要,这对复试后导师的选择很有必要,需要提前跟老师沟通,方便最后自己选导师。 杨艳:联系了,很有必要,可以了解各个导师的项目等等,理性选择的同时,也是跟导师沟通的好机会。既让导师了解自己,也为自己争取一下机会。 倪晨:没有,但个人觉得联系导师有必要。首先通过和导师交流,可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其次,也是了解导师的一种途径,联系导师之后可以看出导师是否具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值不值得跟着他继续深造。 杨卫强:没有联系。个人认为,初试成绩出来之前,你在导师那里一般也收不到太有价值的信息,导师往往会婉拒,或者敷衍,叫你耐心等待成绩就是。所以,这个不是太重要,不过,如果确定自己进复试了,联系导师还是有必要的。 王霞:个人认为联系导师没有多大用处,好学校是用成绩说话的。 郭玉越:我也没有联系。当然,如果能联系上也是非常不错的。 结交相互鼓励的研友才有意义 问:考研过程中,大家是否是“一个人在考研”?你们认为找研友有什么积极意义? 倪晨:考研是个磨练我们意志的过程,很多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放弃。考研不是一人孤军奋战。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能互相鼓励的研友很有积极意义。有难题时可以互相探讨,懈怠时可以互相监督和打气。在精神最为脆弱的阶段,有了研友的鼓励和开导,就不会那么容易放弃。而且,考研时积累下的深厚友谊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这样的友谊很深很铁。 王霞:考研的时候,我是和同宿舍的同学结成考研伙伴一起复习的。我们一起上自习,一起吃饭,彼此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互相鼓励和信任。考研期间压力很大,我觉得自己需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倾诉,我很感谢那些可以在紧张备考中听我唠叨的人,谢谢她们给予我勇气和力量。 薛冬青:不是一个人考研,研友可以互相鼓励,不懂的内容也可以互相讨论,资料可以共享。 王静:我的两次考研经历都与学校自习室无关:第一年是在校外租的房子,一个人在房间看书,看烦了就找隔壁同学聊个天,玩玩电脑。第二年是在自己家看书,也从来没找个学校上自习。所以考研需不需要同道中人,我觉得还真没必要。一个人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节奏,按自己的计划走,还可以免受他人的影响,不必整天想着今天你学的少、人家学的多之类的,那样心里会很纠结的。 (责任编辑:学习乐园) |